基差交易为企业开辟采销新路径,助力上下游企业双赢
发布日期: 2020-03-24 14:19:11 来源: 证券日报

疫情期间,衍生品市场助力企业复产复工发挥了积极效果。而作为衍生品市场的有效补充,基差交易更是为企业开辟了采销新路径,充分发挥了连接期现市场的作用。近日,《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国内化工产业链的两家龙头贸易商明日控股和厦门国贸在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达成约7000吨的基差贸易合同,其中一笔PVC粉现货量达到2000吨,是平台上线以来合成树脂系列单笔成交现货量最大的一笔交易。

两家公司相关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受疫情影响,塑化行业与其他行业同样面临资金、库存、货物流转等多方面压力,公司自身也不同程度地面临物流不畅、库存高企、商品价格波动等风险。不过,通过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有效降低了贸易双方对抗性,有助于稳定供需关系。

基差交易平台

助力上下游企业双赢

春节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化工行业下游需求大幅降低,交通物流不畅,石化库存和社会库存持续累积,加之近期原油价格暴跌,增加了相关石化行业的不确定性。企业亟需采销新路径和风险管理工具。

日前,国内化工产业链两家龙头贸易商——明日控股和厦门国贸在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达成了约7000吨的基差贸易合同。据了解,买方为厦门国贸,卖方为明日控股,点价权归属买方,目前双方已完成实货交收。双方自平台上线以来,利用平台进行单笔和总体采销的规模不断增加。

明日控股供应链服务部经理助理李藤也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受疫情影响,塑化行业面临资金、库存、货物流转等多方面压力,公司一方面承担着帮助上游分销、减轻原料生产企业库存压力、加速市场流转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帮助下游加工生产型企业将生产所需原料及时运送到开工工厂。

李藤也介绍称,今年以来,化工行业下游需求大幅降低(工厂无法开工)、交通物流不畅、港口码头货物堆存量大,石化库存和社会库存持续累积,加之近期原油价格暴跌,对石化行业影响较大,处于产业链中间环节的明日控股承担着更多的市场不确定性。

厦门国贸化工中心创新研发组研究员黄扬超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最大的困难还是价格风险管理,其次是聚氯乙烯下游企业开工率较低且市场现货流动性较差,销售不畅,导致库存周转较低。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在面临诸多困难下,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为两家企业的采销提供了新路径,帮助其稳健经营。厦门国贸通过基差交易平台,有效降低了采购成本;明日控股则降低了库存,实现了库存优化调节。

“疫情发生后,PVC期现货价格较2月份出现明显下降,3月份仍在低位徘徊。公司通过基差交易平台低价采购PVC极大地摊低了前期采购成本,实现了采购成本的优化。”黄扬超介绍称,随着疫情有效控制,下游复工将提速,PVC下游需求也将迅速恢复,因此,3月份是基差建仓的有利时机。

与此同时,厦门国贸通过基差贸易配合期货套保实现企业平稳经营。“在市场不可预测性大增的背景下,公司通过买入现货、卖出期货套保,建立了基差头寸,再通过卖出现货、买入期货平仓即可实现稳定的利润收入,将单边风险转换成了基差风险,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经营风险。”黄杨超表示。

“期现同频”发展新模式

上线后累计成交近20亿元

作为服务实体企业的补充,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在疫情期间,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了着实有效的服务,交易平台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也迎来新的增长。

大商所相关人士表示,基差贸易作为国际大宗商品主流的贸易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市场应用。基差贸易为企业提供了灵活、风险可控的现货贸易操作方式,缓解了上下游定价矛盾,提升了行业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基差贸易也是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

此外,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整体定位于通过推广以“期货价格+基差”为定价方式的现货贸易,促进期货定价功能的有效发挥,探索产业企业在参与期货市场过程中的个性化现货需求解决方案,推动期现同频发展,努力解决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了解,自上线以来,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累计报价1600余笔,累计成交300余笔,成交金额近20亿元,彰显了“期现同频”发展新模式的生命力。自春节后以来,合成树脂系列共计成交近60笔,成交量约4万吨,成交金额约2.7亿元,成交明显活跃,成为疫情期间交易商进行货物远期采销的新路径。

业内人士表示,从上述双方交易来看,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通过提供公开透明的基差价格、严选合格交易商、场内期货提供对冲、强化违约管理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扩大了采销渠道,增加现货交易对手方。在疫情期间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大商所基差交易平台成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交易的重要途径。

本报记者 王宁

关键词: 基差交易